等待分洪:大武汉外围保卫战
发布时间:2022-10-24 17:24 浏览次数:次
对于大武汉来说,现在正面临两江洪水的夹击:一曰长江;一曰汉江。而汉江此次更是来势汹汹,是为千年一遇之大水。
杜家台分洪区,已经死一般寂静。十二年前的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水,已经让这件事操作起来熟稔:撤走分洪区的所有百姓。
7月28日下午3点,杜家台分洪闸水位已超过35.45米的保证水位,达到35.46米。对于杜家台分洪区来说,一旦汉江水位达到保证水位,就可以实行分洪。但前方防汛指挥部仍下达分洪命令。
而杜家台分洪闸防汛指挥部办公室里,则气氛凝重。湖北省政协主席宋育英现场坐镇指挥,等待来自武汉的一纸电令。
杜家台分洪区位于汉江下游右岸,作为武汉与长江、汉江之间一片低洼地带,是长江中游和汉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分洪时水自西端的杜家台闸进入,自东端的黄陵矶闸泄入东荆河而汇入长江,由此可解大武汉之围。
27日,黄陵矶闸内水位26.73米,闸外水位27.50米,均高于保证水位,应当进行分洪。然而黑板上标注:闭闸。
而28日,两个数字分别跃升为26.75及27.59。28日晚间8点,记者自黄陵矶闸管理处得到消息,开闸通知未下,九门大闸仍然紧闭。
“我在这里工作36年,今年是我所见过的最高水位。”黄陵矶闸管理处工会主席周敏章27日下午对本报记者表示。由于严重内涝,今年的水位比1998年还高2厘米。管理处已经多日进入24小时待命状态,只要分洪令一下,随时可按预案进行。
这一总面积614平方公里的分洪区,行政上分归三个不同的区县,如杜家台位于仙桃市,黄陵矶位于武汉市蔡甸区。
黄陵矶闸管理处处长王礼彪向本报记者表示,杜家台分洪区是否开闸泄洪是由省防汛指挥部决定的,再下达至各下属的防汛办,如黄陵矶闸直接接受蔡甸区水务局防汛办公室的通知。
王礼彪透露,原先确实预定在27日晚8点开闸分洪,但最后仍没有接到正式通知。很可能仍是考虑到闸内水位低于闸外水位,分洪无法取得效果之故。
28日凌晨2点,七八辆巴士来到分洪区内洪海村,将居民迁往附近的沌口开发区二中。因为情况紧急,村民多半只携带了席子与基本衣物。本报记者28日下午欲进入分洪区时,被沿路值勤的所阻止,并被告知内已无人。
王礼彪介绍,当地洪海村以渔业为主,村民长期以来进行大量投资,像这样的鱼池分洪区内有近千亩。如果分洪,渔民遭受的损失将是最大的。同时,区内的3000亩良田亦将被洪水吞没。
杜家台分洪区上一次分洪还是在2005年10月,为减轻汉江下游防汛压力,将上游洪水泄入分洪区行洪道。行洪道宽800米,洪水尽入其间,并没有淹没损失,更应称之为分流而非分洪。
当地一位干部认为,2005年分洪损失不大的原因,在于秋季上游来水本来就少,水位也低,分洪本身就没有太大的必要。
此次杜家台分洪暂停,但汉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仍然不轻。特别是水利设施落后,汉江中下游干堤急需加固。
汉江出丹江口之后,一路东南奔流,但经钟祥市后河床突变狭窄,江道曲折蜿蜒。在汉川段呈现“九曲十八弯”之状。
汉川以下到武汉龙王庙两江汇合处间的河道与堤段,是千里汉水最险最窄之处,其天然形成的河道在每年的汉江汛期间对武汉形成较大威胁。
分洪,即要确保武汉、汉川、仙桃这一武汉城市圈的工农业核心地带的安全。汉川堤岸一直比较低矮,若此处溃堤,下游损失将不可估量,相对而言,分洪区内以农林渔业为主。
过去主要是考虑到汉江下游江面狭窄而弯曲,故在此设分蓄洪区,相当于将汉江下游的蜿蜒河道取直,分泄上游洪水直入长江,以减轻仙桃以下堤段的防汛压力。分洪时,汉江上游的洪水至杜家台,通过在分蓄洪区的低洼地带解缓洪水。
“汉江汛期跟长江及其他支流不同。由于汉江上游北入陕南豫西,而那片区域通常降雨发生在秋季,所以汉江以秋汛为主,主汛期在9月到11月。”一位湖北省水利系统官员告诉记者。今年令防汛官员没有想到的是,汉江汛情来这么早,又加上分洪区内涝十分严重。一官员告诉记者,尽管丹江口发挥了重要防洪功能,但由于冬季时需蓄水发电,因此库容腾出并不多。如果去年腾得多一点,现在的防洪压力会小一些。
汉江中下游地区是闻名中外的鱼米之乡,也是中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。然而在历史上,汉江洪水灾害频繁严重。1935年7月的一次百年难遇的大洪水曾造成汉北平原一片汪洋,死亡人数超过8万。
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体规划,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将于2014年完工。届时,总长3442米的丹江口大坝将加高至176.6米,正常蓄水位从157米提高至170米,相应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,汉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由现在的20年一遇提高到约百年一遇。
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,将新增防洪库容33亿立方米,依靠丹江口水库调蓄和杜家台分洪工程配合运用,基本上不需要启用民垸就能防御1935年型同大洪水,相当于百年一遇,大大提高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。
目前,汉江中下游依靠丹江口水库调蓄和堤防,只可抵御5年一遇的洪水,加上运用杜家台分洪工程,也只可抵御20年一遇的洪水,超过20年一遇的洪水就需要运用14个民垸分洪,影响人口80多万。
省南水北调办介绍,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个分蓄洪民垸在汛期将基本不再分洪,80多万人、80多万亩耕地将基本摆脱洪水威胁。
在2003、2005年,汉江下游杜家台分洪区几度告急,记者在汉江下游沿线了解到,目前不少堤坝都是在历代民垸的基础上加培而成的,堤防高度不足,穿堤建筑物普遍老化失修。据水利专家年初时测算,汉江中下游需要整险加固的堤防总长703公里,其中汉江474公里,东荆河228公里。
7月28日下午13时,汉口江边武汉关,水位27.26米。12年前,这个数字是28.73米。武汉长江边的龙王庙天然游泳场门口,赫然警示着禁止下水游泳的告示。
游泳被禁,人气却不降反升。据龙王庙天然游泳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,近段时间以来,从下午五点多一直到晚上十点钟,龙王庙江滩边都是人声鼎沸,“洪水涨到岸边,形成亲水平台,好久没有这样了”。
裸奔的孩子,带着狗一起在齐膝深的水中游泳戏水。家长带着放暑假的孩子拿着渔网,在湍急的江滩边等着被洪水冲晕的鱼“愿者上钩”,情景一片不亦乐乎。有好事者不顾禁令,翻过防护网,跳入江中,过一把流量56100立方米/秒的洪水瘾。
“这跟98年相比差远了,当时水都已经涨到马路上了,我们现在站的江滩已经被淹。”年近70的王老先生向记者介绍,“当时龙王庙全线封闭,不许任何人进入。每天上堤防洪,哪有闲情来看洪水玩!”
此时,汉江洪峰已经进入中下游河道。受汉江上游持续降雨影响以及长江水面抬升,两江夹击武汉态势已然形成。
武汉防汛办一位人士解释,龙王庙和大武汉之所以有惊无险,缘于武汉市大力加强堤防建设。武汉防汛办的信息表明,近几年,国家及地方共投入43.1亿元,对武汉市397公里的长江、汉江干堤进行全面整险加固,达到“长江流域规划”确定的超高1954年洪水位(29.73米)1.5—2米的标准,达到中心城区31.73米、远城区31.23米,等于“上了保险”;2006年启动连江支堤整险加固工程,于2008年完工,武汉市整体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,整体防洪保护圈更加完善。
一组武汉防洪数字,也证实了该市防洪能力的确得到加强。截至7月27日晚,在此巨大汛情下,武汉仅有近万上堤防守人员查险巡检,封堵闸口108个,驻守哨棚371个。其中,动员部队人员仅有30名。“如果放在98年,动员的人力将是现在的数倍”。
长江水利委员会防办调度处处长王井泉直言,现在长江上游的水量是56100立方米/秒,而武汉可承载的洪水量接近70000立方米/秒。武汉28日的水位为27.3米,接近警戒水位,但其可承载的水位则为29.73米。